最新资讯
LATEST NEWS
智能制造典型场景是智能工厂的基本组成单元,为指导企业掌握工信部《智能工厂梯度培育行动》涉及的40个智能制造典型场景的核心思想,现对每个典型场景进行解读。智能制造典型场景参考指引(2025年版)原文,生产作业-人机协同作业:面向产品加工、装配、包装及设备巡检、维护等业务活动,针对传统生产方式作业效率低、劳动强度大等问题,部署协作机器人、巡检机器人、智能穿戴设备等智能制造装备,构建人机协同作业单元和管控系统,应用视觉识别、具身智能、自主规划和安全保护等技术,实现加工、装配、包装、巡检等过程人机高效协同。
人机协同作业典型场景解读:
一、
概念定义
人机协同作业(Human-Robot Collaboration, HRC)是指人类与智能机器(如机器人、AI系统)在共享工作空间中协同完成任务,通过互补优势提升效率、安全性和灵活性的技术模式。人机协同作业具有互补性、动态交互、安全共存等特征,互补性指人类负责创造性决策、复杂操作和异常处理,机器承担重复性、高精度或高危任务;动态交互指通过实时数据交换,实现任务分配、动作协调和环境感知的同步优化;安全共存指设计物理防护(如力反馈)与虚拟边界(如电子围栏)确保人机安全交互。
二、关键技术
1、人机协同技术(新一代机器人)
在生产线上,深化加强机器人集成,机器和人共享作业环境,协同工作。人和机器人一道进行常规复杂劳动,发挥各自优势(人类--灵活性,机器人--速度和精度)进行装配任务,并从人因工程角度提高人机协同的安全性和高效性,做到人机协同优化,提高整个生产线的运行效率,保障员工的安全性和舒适性。
2、智能交互技术
集成视觉(图像识别)、听觉(语音处理)、触觉(力反馈)等多模态感知,开展人机智能交互,能够基于NLP和知识图谱实现认知智能、意图理解,并根据用户行为画像实时调整交互策略。
3、AR/VR辅助技术
通过AR/VR技术应用来指导现场作业。例如:在用户遇到现场问题时,施工人员在现场佩戴AR 眼镜,可通过远程呼叫和视频直播,让异地专家进行远程指导工作,让协作更精准、更高效。
4、智能决策与规划
基于强化学习的自适应调度算法开展动态任务分配,或基于AI算法、RRT(快速探索随机树)开展动态路径规划,例如:在设备PLC数据采集的基础上,额外加装传感器,通过物联网网关,对关键部件的状态进行采集、分析与监控,基于振动分析+温度监测综合分析电机的质量状态,同时根据过程参数的变化趋势,通过大数据来判断设备的健康状态,提前14天预警设备故障,从而提前介入,减少70%非计划停机。
三、实施成效
人机协同作业正从“机械替代”向“认知融合”演进,其价值不仅在于效率提升,更在于创造新型生产范式。在效率提升方面,汽车装配线的人机协作使单工位效率提高30%-50%(宝马莱比锡工厂案例);仓储物流应用自主移动机器人(AMR)减少人工拣选步行距离70%。在质量改进方面,电子制造业应用协作机器人焊接精度达±0.02mm,缺陷率降低90%。在成本优化方面,富士康深圳工厂引入机器人后,单线人力成本下降40%,ROI周期缩短至18个月。在安全方面,矿山工作现场引入远程操控机器人使高危作业人员伤亡率下降85%。
四、典型案例
案例1:基于5G 的AR 辅助作业系统
为解决现场生产作业存在专家稀缺,与设计部门办公场所距离远,设计人员下现场进行指导往返路程耗时长,成本高等问题,在作业现场引入AR 辅助作业系统,AR 眼镜连接5G 网络,实现与办公室设计人员远程交互。例如:在用户遇到现场问题时,作业人员在现场佩戴AR 眼镜,设计人员在办公室登录远程协作软件平台,通过第一视角的画面多方共享,使设计人员如同亲临现场;施工人员在AR 眼镜中可以看到设计人员标注的问题信息、展示的图纸和三维模型等,让协作更精准、更高效;现场人员通过AR 眼镜也可以观察到设计人员在电脑上打开的图纸,并可通过AR 眼镜自带的语音功能向设计人员反馈问题,设计人员在办公室可以看到现场施工人员视角的画面,并可以通过语音功能给施工人员发出指令。
案例2:生产作业-人机协同作业
针对石化行业的长输油管线、厂际管线和高压线采用人工巡检的方式,存在危险和盲区的问题,采用全自主无人机与自动机库相结合的形式,通过集成无人机、人机交互平台等智能装备,应用机器视觉等技术,实现巡检作业的高效组织协同。机库内机械臂可为无人机自动更换电池和吊舱,无人机电量低状态时可降落到附近机库更换电池,实现蛙跳式巡检;机库配有气象站,无人机可判断天气自动执行周期性巡检任务;巡检画面回传后进入后台AI 智能识别服务器进行分析,并将实时报警推送给相关管理人员。
无人机自动巡检
案例3:生产作业-多品种小批量模式下人机协作系统全流程数字化管控
针对多品种小批量的离散型制造,打造集成信息系统与智能工具的人机协作系统。人机协作系统根据步骤作业需求,通过人员-硬件-系统间的适用性调整和优势发挥,支撑生产作业过程的数字化管控的实现。通过作业过程参数的实时管控、采集及追溯,取消人工过程记录操作,直接减少检查作业人员的投入 11 人;同时, 降低对员工作业技能的依赖,新员工上岗熟悉期由原来的 3 个月降为 2 周,通过短期工应对波峰波谷产能冲突,降低人力成本。此外,可提升关键质量合格率 99.5%以上,保障过程质量的一致性;并通过过程数据的实时采集及反馈,为上层的可视化及决策提供基础数据支持。
来源:精益智造达人